PRODUCT CLASSIFICATION
大型步入式恒溫恒濕試驗室作為模擬復雜溫濕度環境的核心設施,廣泛應用于電子、汽車、航空航天等領域的產品可靠性測試。其內部環境的潔凈度與設備狀態直接影響溫濕度控制精度和試驗數據的可靠性。科學規范的日常清潔維護不僅能延長設備使用壽命,更能保障試驗環境的穩定性。本文將系統闡述試驗室的清潔維護原則、核心區域清潔方法、周期維護要點及常見問題處理方案。
工具與耗材準備:配備專用清潔工具,包括防靜電無塵布(尺寸不小于 30cm×30cm)、尼龍軟毛刷(刷頭硬度 60±5 Shore A)、HEPA 過濾吸塵器(過濾效率≥99.97%@0.3μm)、不銹鋼鏟刀(刃口圓角處理)等。清潔劑需選用中性配方(pH 值 6-8),如異丙醇溶液(濃度 75%)、專用水垢清除劑(含檸檬酸≤10%),嚴禁使用強酸、強堿或含研磨劑的清潔劑。
安全防護措施:操作人員需穿戴防靜電工作服、橡膠手套、護目鏡,進入試驗區前需通過風淋裝置去除體表浮塵。清潔前需確認試驗室已斷電或處于安全停機狀態,對于仍需運行的設備(如控制柜散熱風扇),需設置警示標識并保持安全距離。
污染評估:清潔前記錄各區域污染狀況,重點檢查是否存在:①樣品殘留物(如油污、粉末);②冷凝水積聚(特別是角落及設備底部);③霉菌滋生(多見于濕度>85% RH 的區域);④灰塵堆積(氣流死角及濾網表面)。根據污染程度制定清潔優先級,重度污染區域(如霉菌滋生區)需單獨處理。
地面清潔:采用 “先吸后擦" 的流程。先用 HEPA 吸塵器沿順風向清掃地面,重點清理角落及設備底部的積塵,吸塵時吸嘴與地面間距保持 5-10mm,避免氣流擾動二次揚塵。隨后用浸有 75% 異丙醇溶液的無塵布擦拭地面,對于頑固污漬(如干涸的水漬),可先用不銹鋼鏟刀輕輕剝離,再用濕潤無塵布反復擦拭。清潔完成后需開啟地面通風孔(若有),保持通風 30 分鐘以上。
墻壁與天花板清潔:每周進行一次表面除塵,使用帶有伸縮桿的無塵布拖把(桿長可調節至 2-3m),沿垂直方向(從上至下)擦拭不銹鋼壁板。對于觀察窗玻璃,需使用專用玻璃清潔劑(含氨水≤5%),以螺旋式軌跡擦拭,避免產生水痕。若發現壁板接縫處有密封膠老化脫落,需記錄位置并及時報修,清潔時避免用力擦拭接縫區域。
樣品架與試驗設備清潔:可拆卸的樣品架需每月拆下,用中性清潔劑浸泡 30 分鐘后沖洗晾干,安裝時確保固定螺栓扭矩符合要求(通常為 2.5-3.5N?m)。對于無法拆卸的試驗設備,需用軟毛刷清理表面縫隙,再用壓縮空氣(壓力≤0.2MPa)吹掃,最后用蘸有少量異丙醇的無塵布擦拭設備外殼,注意避開散熱孔及電氣接口。
送回風口與濾網清潔:每日檢查初效濾網(通常為 G4 級),當表面積塵量超過 20% 時需取出清潔。清潔時用清水沖洗濾網(水溫≤40℃),若有油污可加入少量中性洗滌劑,晾干后(避免陽光直射)再裝回,濾網累計使用 3 個月后需更換。高效濾網(HEPA 級)每季度檢查一次,若出現破損或阻力增加值超過初始值的 50%,需立即更換,更換時需記錄安裝日期及濾網編號。
風管內部清潔:每半年進行一次風管內壁除塵,采用機器人清潔設備(配備攝像頭及旋轉毛刷),從送風口向風機方向推進,清潔過程中實時監控內部狀況,避免毛刷觸碰風管內的溫濕度傳感器。對于直徑<300mm 的支管,可使用高壓空氣(壓力 0.3-0.5MPa)配合專用噴嘴吹掃,吹掃后需更換所有末端濾網。
加濕器與除濕器清潔:
加濕器:每周排水一次,打開排污閥將水箱內積水排空,加入 5% 檸檬酸溶液浸泡 2 小時以去除水垢,隨后用清水沖洗 3 次以上。每月檢查加濕罐電極,用細砂紙輕輕打磨表面氧化物,確保電極間距符合說明書要求(通常為 5-8mm)。
除濕器:每月清理冷凝水盤,用無塵布擦拭盤內污垢,檢查排水管是否通暢,可向管內注入少量清水驗證排水速度(≥1L/min 為正常)。若為轉輪除濕機,每季度需用壓縮空氣吹掃轉輪表面,每年進行一次再生加熱管清潔,去除表面積碳。
環境狀態檢查:記錄試驗室運行時的溫濕度波動值(正常應≤±0.5℃、±2% RH),檢查門窗密封條是否完好,關閉門后用 0.1mm 塞尺檢查門縫,塞入深度不應超過 5mm。觀察地面是否有積水,若發現需立即清理并排查水源(如冷凝水管泄漏、樣品漏水)。
設備運行聲音:聽風機、壓縮機等設備運行聲音,正常應為連續均勻的低頻噪聲,若出現尖銳異響或周期性振動聲,需停機檢查。
安全裝置狀態:確認超溫超濕報警器、急停按鈕、消防系統處于正常工作狀態,每周進行一次模擬測試(如按下急停按鈕驗證是否立即停機)。
濾網狀態評估:測量初效濾網前后壓差,當壓差超過初始值的 25% 時進行清潔。檢查濾網框架密封情況,若有縫隙需用硅膠密封膠填補。
冷凝水排放:排空加濕器水箱、除濕器冷凝水盤,清潔排水口濾網,防止藻類滋生堵塞管路。
霉菌預防:在濕度>80% RH 的區域,用含氯消毒劑(濃度 500mg/L)擦拭易滋生霉菌的部位(如墻角、設備底部),保持通風 1 小時后再恢復正常運行。
設備校準前清潔:在溫濕度校準前 24 小時完成全面清潔,確保測試環境無明顯污染源,校準用標準儀器(如精密露點儀)需放置在清潔的專用支架上,避免與試驗室表面直接接觸。
結構件檢查:檢查墻壁、天花板的不銹鋼板是否有變形,連接螺栓是否松動,若發現需及時調整,防止因結構變形影響密封性。
電氣安全測試:測量設備接地電阻(應≤4Ω),用萬用表檢查各回路絕緣電阻(≥5MΩ),確保電氣系統安全。
霉菌滋生處理:發現霉菌后立即停止試驗,移除所有樣品,開啟試驗室至 60℃高溫模式保持 2 小時殺滅霉菌孢子。隨后用含氯消毒劑反復擦拭污染區域,干燥后用 HEPA 吸塵器清潔。若霉菌生長面積超過 0.5㎡,需更換受污染的密封膠及濾網,并檢測濕度控制系統是否存在異常(如濕度傳感器漂移)。
頑固性水垢清除:對于加濕器內壁及加熱管上的堅硬水垢,可采用 5% 草酸溶液浸泡 4 小時(溫度控制在 50℃以下),浸泡后用尼龍刷清理殘留水垢,最后用清水沖洗至 pH 值呈中性(6-7)。嚴禁使用金屬刷或酸性過強的溶液,以免腐蝕設備。
傳感器污染導致的精度偏差:當溫濕度測量值與標準值偏差超過允許范圍時,除校準外需檢查傳感器是否被油污或灰塵污染。對于油污污染,可用棉簽蘸取少量酒精擦拭探頭;對于粉塵污染,可先用壓縮空氣吹掃,再用蒸餾水濕潤的無塵布輕擦,干燥后重新校準。